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蒋志有

【骑士笔记】手把手解读《十九大报告》

[复制链接]

1016

主题

5393

回帖

844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441
发表于 2022-11-28 19: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4

主题

5338

回帖

835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50
发表于 2022-11-28 1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党代会报告的历史演变
    (还是要从经济建设说起。
    以前的党代会报告,并没有那么重视经济建设。建国前,共产党还没有取得政权,因此党代会报告多是“政治宣言”(虽然官方报道,十九大报告也是政治宣言,但是显然“报告”的意味要比“宣言”的意味要浓厚)。
    从1945年毛泽东的七大报告开始,才慢慢有报告的雏形。这篇报告很著名,是截至目前唯一一篇有名字的党代会报告,叫做《论联合政府》。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篇学术论文,论中国是否应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虽然里面也提到如何处理工农业问题、文化教育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外交问题,但更多的只是一种设想,一种主张。
    1956年,刘少奇的八大报告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报告”,这篇报告虽然仍未脱离革命斗争的色彩,但是已经有相当多的篇幅在论述经济建设,涵盖工农商问题、党的领导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等。那时候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如果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会比现在快很多。但是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文革大革命爆发。1969年林彪的九大报告和1973年周恩来的十大报告,都对经济建设问题避之唯恐不及,只是简短几句话带过,而且还是镶嵌在“政治斗争”里面。篇幅很短,但几乎全篇都是在论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其他工作似乎都已经停顿下来了。
    1977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华国锋的十一大报告后半部分开始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发展文化教育。(这篇报告写得很有意思,前面部分都在揭露“四人帮”的恶行,写得像故事,有情节有对话。)正是这一届中央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对经济建设的重视,慢慢凸显出来。1982年胡耀邦的十二大报告,几乎通篇都在论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前面说的“翻两番”目标,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是在这份报告里面正式提出来的(见第二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
    之后的党代会报告,1987年赵紫阳的十三大报告,1992年江泽民的十四大报告,1997年十五大报告,2002年十六大报告,和2007年胡锦涛的十七大报告和2012年十八大报告,内容就比较全面了,涵盖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的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是和平稳定的,国家是前进发展的。若不然,也无法向各个层面发展。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央顾问委员会”。在十三大和十四大上,除了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还有一个类似的组织向大会作报告,那就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因为当时邓小平提出干部要年轻化,要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阻力。于是,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安排老干部就职并且议政。实际上,中央顾问委员会才是当时的政治核心机构(俗称“八老治国”)。后来,也是邓小平顶住一切阻力,提出要撤销中央顾问委员会(可见,邓小平的魄力真的很大)。于是,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两届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9

主题

5283

回帖

825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50
发表于 2022-11-28 19: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新常态-经济动力
        第三个方面,是经济动力。
        之前一直都说,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虽然都是“马车”,但是其中的地位却有轻有重,出的力当然也各不相同。到底谁才是主力,一直都有争论。投资刺激还是消费拉动,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被讨论最多的问题。
        以前中国人民没有钱,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想消费都没有办法。全国人民都是这么穷,根本就有多余的钱去消费。“消费”这匹马想拉动“中国经济”这辆车,根本有心无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可以利用外资(在文革刚过去不久的那个年代,确实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可见邓小平确实很有魄力)。于是,外国资本慢慢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产品也开始走出国门。投资和出口就成为了“马车”之中的主力。
        说起投资刺激,就不得不说上届政府的“四万亿投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萧条,我们中国亦未能幸免。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很多产品销不出去,国内很多商店、工厂倒闭,大批的农民工返乡,很多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推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经过初步匡算,约需4万亿。因此,国内外经济学界和舆论就把这项计划称为“四万亿计划”。(但是,国务院对这个说法并不认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是温家宝,他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时就说,有人把一揽子计划简单说成是4万亿投资,这是一种误解。)这就是投资刺激最典型的事例。后来,郑永年、张维迎、陈志武、郎咸平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就对这个计划提出质疑,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都是因为4万亿猛药,就是因为这剂药太厉害,弄得物价纷纷上涨,特别是后来的房价猛涨。到底“四万亿计划”是利还是弊,现在也还在争论,经济界的事情我们暂且不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带一路”计划也是投资刺激。)记住,投资是经济动力就可以了。
        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人民的口袋里有钱了,而且不是一般多的钱,是很多很多的钱。最近几年,新闻经常报道,中国人民去日本买马桶,到西方国家狂购奢侈品等等。中国的购买力令世界震惊,老外见了中国客人都笑呵呵。没想到,中国人民已经到这么有钱的地步了。中国的钱不能白白流向外国啊,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是从清朝开始就被西方国家觊觎的。于是,中国政府开始注重起消费这架“马车”了。以前有舆论称,外需是支撑中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现在西方国家的经济都萎靡不振了,外国人自己都没有钱消费了,外部需求萎缩。因此,中国政府在衡量中国市场和外国市场方面,开始把砝码加在国内这边了。怎样才能把消费者留在国内?当然是要提高我们国家自己产品的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就拿手机市场来说,小米、华为和苹果的竞争就仅仅是公司之间的竞争吗?背后也是国家实力的较劲啊!所以,如今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了。
        以上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再啰嗦两句。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之后,接下来要怎么做?党中央的用词有三个,适应、把握、引领。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分别是三个递增的层次,只有适应了新常态,才能把握好新常态;当把握好新常态,就可以引领新常态了。

        关键词: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63人事招考论坛 |Sitemap|网站地图

GMT+8, 2024-6-3 08:5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