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回复: 19

“共享”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法

[复制链接]

1006

主题

5388

回帖

840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406
发表于 2022-9-3 0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法

</strong>.</strong>条件有矛盾</strong>  </strong>真假好分辨</strong>
</strong>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
</strong>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啊!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strong>

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  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张孙二人一对一错。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2  周教官说:

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

试题3:</strong>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 12人都会使用。

B. 12人没人会使用。

C. 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 仅有一人会使用。

[解析]

1  假设条件③真,那么条件②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③必假,即所长会使计算机为真,那么“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唯一真的条件是①,剩余的条件“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12人都会使用是真的。答案A。

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A是答案,但,这样的方

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快读:</strong>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

快解:</strong>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strong>.</strong>发现联结词</strong>  </strong>规则用在先</strong>

联结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在逻辑学中称做联结词,是逻辑常项。

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人使用联结词,但语义是不规范的。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质疑。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

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如:

前件          后件

        如果</strong>提高生产率,那么</strong>就能实现目标。

只有</strong>提高生产率,</strong>能实现目标。

或者</strong>提高生产率,或者</strong>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并且</strong>实现目标

……

常简约成:  提高生产率</strong>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strong>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strong>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strong>实现目标

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出现(包括简约)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规则,这是重要考点。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

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 ,</strong>读:与。 表达“并列”(与旧符号“∧”相同)

3)右箭头:→ 读:则。 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V 读:或。 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 读:所以。是推出符号。(也可用“→”替代)

6)负号:- 读:非。表达否定。(与旧符号“¬”相同)

1.</strong>充分条件推理规则:</strong>

句型:如果A,那么B。

符号:A → B  (读A则B)

规则1:断定A,必然断定B。    符号:A → B,A => B  (分离规则)

规则2:断定非B,必然断定非A。符号: A → B,-B => -A(逆否规则)

传递规则:A → B,B → C => A → C

2.</strong>必要条件推理:</strong>

句型:只有A,才B。

符号:A←B(读A才B)

规则:(从略)

必要条件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

换位定理:</strong>

句型转换:只有B才A = 如果A则B。

符    号:   B ← A = A → B

3.</strong>排中律规则</strong>(相容析取)

句型:或者A,或者B。

符号:A V B(读A或B)

规则1:否定A,必然断定B。符号:A V B,-A => B

规则2:否定B,必然断定A。符号:A V B,-B => A

这三类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请看试题。

试题1:</strong>

由于最近的市场变化,绿岛公司必须在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提高10%的生产率,否则它就会破产。事实上,从绿岛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结构来看,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项陈述必然真?

A.     如果绿岛公司不能达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它就会破产。

B.     在以后两年内,如果绿岛公司提高了20%的生产率,它就不会破产。

C.     如果市场没有变化,绿岛公司就不需要提高生产率以防止破产。

D.     在以后两年内,绿岛公司有可能提高10%的生产率,但不可能达到提高20%的目标。

[解析]

1.文中出现联结词“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联结词,考核推理规则。这类试题叫做论证演绎。

2.文中命题及形式分析:

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这是充分条件命题,即:提高10% → 提高20%,

逆否推理:-提高20% →-提高10%

传递推理:-提高20% →-提高10%,-提高10%→破产 => -提高20% → 破产

结论是:不提高20%就破产。答案A。

3.解析中使用了充分条件逆否规则、传递规则。

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如果熟悉规则,十几秒钟之内可以找到答案。如果不熟悉规则,可能要费些时间。但是,下面这样的试题不使用规则会有些麻烦。

试题2:</strong>

一个热力站有个5个阀门控制对外蒸气。使用这些筏门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则:

(1)       如果开启1号阀,那么必须同时打开2号阀并且关闭5号阀。

(2)       如果开启2号阀或者5号阀,则要关闭4号阀。

(3)       不能同时关闭3号阀和4号阀。

(4)       现在要打开1号阀,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    )。

A.2号阀和4 号阀。

B.2号阀和3号阀。

C.3号阀和5号阀。

D.4号阀和5号阀。

[解析]

1.这样的试题,每个条件都是用联结词确定了逻辑关系,必须运用推理规

则解析。这类题叫做正则演绎推理。

2.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用符号表示,即简明又清晰,方便推理)

  1)1→(2,-5)   (其中1表示开启1号阀,-5表示关闭5号阀)

  2)(2 V 5)→ -4

  3)-(-3,-4)

4)1    (必须打开1号)

演绎推理:

据条件1)4),用分离规则:1→(2,-5),1 => 2,-5(断定开2,关5)

据断定(2,-5),结合条件2):  => -4   (断定关4号)

据断定-4,结合条件(3):      => 3     (断定开3号)

累计断定项是:2,-5,-4,3

对照选项:答案B。即: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2号阀和3号阀。

试题3:</strong>

信任离不开互相尊重,信任是保持长期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某些私人关系的维持,例如友谊,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长期的友谊离不开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的支持。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

A.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意味着信任。

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撑的友谊不会持续太久。

C.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友谊会比其他关系更持久。

D.由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支撑的私人关系总会持续很久。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条件1:信任 → 互尊     

条件2:(换位)信任 ← 长期 = 长期 → 信任 </strong>   

条件3:长期 → 互尊,同爱好</strong>

  概括条件2和3:长期 → (信任,互尊,同爱好)</strong>

2.对照选项:B否定了“同爱好”这个后件,根据逆否规则,前件也被否定:

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持的私人关系不会太久</strong>。(- 长期)

  答案B。

这个试题的特征是:没有联结词出现,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可以识别是什么条件的命题。这样的试题叫做隐含演绎推理,也叫隐含论证演绎。

公务员考试,经常变换推理规则的使用方法,如隐含演绎推理等。本章在演绎推理中有更多的介绍和习题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8

主题

5234

回帖

82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28
发表于 2022-9-3 0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4

主题

5286

回帖

820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08
发表于 2022-9-3 00: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啊,很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6

主题

5255

回帖

830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03
发表于 2022-9-3 0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7

主题

5268

回帖

831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17
发表于 2022-9-3 0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晕...收藏了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4

主题

2万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9188
发表于 2022-9-3 0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不过有点晕。先复制了再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6

主题

5305

回帖

826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263
发表于 2022-9-3 0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有点麻烦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6

主题

5317

回帖

8185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185
发表于 2022-9-3 00: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结论做题比较快的,其实也是题眼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7

主题

5257

回帖

8128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128
发表于 2022-9-3 00: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找到相对应的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4

主题

5322

回帖

836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64
发表于 2022-9-3 0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63人事招考论坛 |Sitemap|网站地图

GMT+8, 2024-6-3 05:18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