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回复: 2

这几道真题,机构答案都翻车了

[复制链接]

1036

主题

5352

回帖

8460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460
发表于 2023-1-20 11: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小伙伴做完题目,都会去跟机构的答案比对,实际上,机构的答案也是人写的,人写的就可能出错,有些错误还很明显,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我在练习中,遇到几道题,就感觉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答案都没有抓到重点,甚至是方向性错误,值得我们引起警惕和思考。

  2021年国考副省级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为《江城日报》即将发表的这篇报道写一则短评。(20分)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2)紧扣资料,关键点突出;(3)有逻辑性,语言流畅;(4)不超过500字。


  以下是《江城日报》即将发表的一篇报道:
  在江城博物馆,有一个专门为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设计的博爱馆。原材料同比例复制的文物,可以操作体验的展品、首部用于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

  “除了桌子上、扶手上可以触摸到的盲文之外,我印象比较深的展品,有设计精巧的钢牛灯、长着翅膀的青瓷羊,还有脖子上戴着项圈的金兽。”去年11月,江城市盲人学校组织师生到博物院参观。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年,但高二学生孙飞还记得来这里参观的感受。在孙飞的印象中,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汉代铜牛灯,展品不仅摸起来感觉造型独特,而且还可以拆卸、旋转,更有一根长长的管子来搜集点燃油脂后产生的烟雾,形成闭环系统。他很兴奋:“这个设计在古代是‘高科技环保型’的,我们都很惊奇。”在铜牛灯仿制品前,学生们亲手触摸的同时,语音播放器也被触发,开始播放展品的介绍,而旁边的“盲文点显器”则可以介绍这件文物的历史背景,构造功能等信息,该校尹老师说:“此前也去过其他博物馆,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介绍,同学们感觉索然无味。但一到博爱馆,大家就对这种可听、可摸、可操作的参观体验兴趣十足。专设这个博爱馆,特殊群体可以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说明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展厅的不同区域,展品类型,现场布置,光线明暗等均有所不同,在弱视区和怕光区,展品以书画为主,观众可以扶着护栏,贴近细看。当有人经过书画前,语音讲解就会自动播放,每幅画还有一小段盲文介绍;在全盲区,展品则以造型类文物仿制品为主,观众在触摸展品时,也能同步听到讲解词。

  江城博物院藏有60余万件文物,博爱馆展厅中展示了其中按照1:1的比例、以真实材料复制的40多件展品。为何选中这40多件?博物院信息部张主任说,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观众需求,博物院从不同门类、不同材质的馆藏珍品中反复比较,经过多轮筛选和残障志愿者的测试,最终保留下他们印象最深刻、最喜爱的展品,设计出一个特殊的综合展览。“我们不以珍贵程度作为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让特殊人群方便解读。”策展人李婧进一步解释,展品不仅要代表江城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与现代生活有关联、能想象、可互动。对于书画类展品,需要轮廓形态清楚、色彩对比强烈、故事性相对突出,让弱视群体方便观看且有代入感。对于造型类展品,造型上要有特点、纹饰要清晰、用途要体现实用性。在制作中,没有使用成本较低的3D打印,而是采用与文物相同材质的复制品,从而保证获得原材质的触感,“要让手指的叩击声也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博爱馆在设计理念方面还体现出许多贴心的细节。位置选择上,博爱馆位于一层,避开人群拥挤的主入口,降低了声音对信息获得的干扰。采光上,展馆采用玻璃顶,并安装了多个射灯,光线更通透明亮,可满足弱视群体需要。在馆内,盲道铺设的路线规划更加清晰。高低两层扶手上的盲文,在介绍产品的同时兼具引导功能。此外,江城博物院还研制了全国博物馆中首部用视障和行走障碍观众的全自动导览车。车载计算机控制车辆前边的路径和展示点,可前行、倒退、拐弯、避让,到达展示点后自动触发感应装置,播放产品的讲解语音。

  博物院不断深化服务意识,建立了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参观者的建议并积极加以改善。博物院馆藏的“金兽”是国宝级文物,模样似虎类豹像狮,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没有结论。几位视障学生对如何通过触摸理解“金兽”讲出了自己的困感:“语音讲解上说,这个猛兽很温顺,该怎么理解呢?”这使李婧意识到,尽管采纳了很多专业建议,但依然存在“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的问题。经过对意见的研判和进一步调整设计策划,在介绍猛兽的温顺时,针对听障观众,扫描二维码可观看手语讲解视频。针对视障观众,除语音讲解和盲文介绍外,提示观众可以摸一下脖颈上的项圈,告诉他们这是被驯养的动物。
  李婧说:“要改变以视觉为中心的参观感受,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工作上还应当有更多更细致的换位思考,虽然要求高了,但能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我也感到很快乐。”


  这是某大机构的答案

                     江城院馆,以爱博物
  江城博物院为特殊观众专设了博爱馆。比起传统博物馆,该馆细致、贴心、专业,可听、可摸、可操作,让特殊群体可以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
  一、展品与选材上考究。经过多轮筛选和残障志愿者的测试,在60余万件文物中以真实材料复制出40多件展品。既保证了原材质的触感,又体现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与现代生活有关联、能想象、可互动。
  二、设计细致、贴心、有针对性。考虑到参观群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该馆将位置选在了一层,避免了拥挤,降低了噪音;采用玻璃顶采光,满足弱视群体需要;馆内盲道的铺设也更清晰,引进了用于视行障碍的全自动导览车;在展厅的不同区域,展品类型、现场布置、光线明暗等均有所不同;博爱馆里还专设的“盲文点显器”可以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构造功能等信息,提高特殊群体的体验感与观赏兴趣。
  三、以用户为导向,不断深化服务意识。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视觉为中心的参观感受,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同时建立了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参观者的建议并积极加以改善。
江城博物馆的成功,说明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你们看了这个答案是什么感觉?可能觉得写的还不错吧?
  我觉得算中上等,但是这个答案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绝对不算是一个好答案。

  评价这个答案好不好,先看题目和作答要求。题目让写一个短评,要:(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2)紧扣资料,关键点突出(3)有逻辑性,语言流畅

首先,让写短评,什么叫短评?
  网上的答案基本有2种理解,一种认为这个答案主要写博爱馆的举措,评论部分篇幅要短,在整个答案中占比要低,绝大部分答案是这个思路。
  第二种理解,也是少数人的理解,短评的“短”指的是不超过500字,400多字的评论文章当然是短小精悍的。

  我支持第二种理解,理由还包括:
  1.作答要求第一条是“观点明确,简明深刻”,“观点、深刻”对应的肯定是评价,因此主要篇幅应写评价,对博爱馆的做法简要概括就行。
  2.题目让写短评,而不是说“概括总结博爱馆的举措并予以短评”,如果是后者,那么第一种理解是正确的,评价部分占比要低。
  3.这是国考,而且分值20分。概括博爱馆做法其实很简单,按常理来说能值20分吗?
  因此,我认为这个答案的评论部分存在2个问题:一是评论的内容太少,大部分都在概括做法。二是评论本身流于表面,不够深刻,层次不够。

  其次,短评是一种新闻文体,是对新闻报道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评价,而且作答要求“语言流畅”。因此,正文部分最好不要使用一二三四,这样会让整个短评特别机械、枯燥。当然,这是一个次要的问题。如果大家有疑问,可以去人民日报、新华社网站搜一下,上面有很多短评文章,没有那个是写成一二三四的。
  
  那这道题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要把博爱馆的做法、举措,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其次,我们用主要的篇幅,对博爱馆的做法进行评价,并且要做到“深刻”。


  我们梳理一下这段材料里博爱馆的做法,其实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
  博展品设置可摸可听可触;
  展品筛选考虑到特殊群体需要;
  设计理念关注细节;
  完善意见反馈机制。

  以下是我写的答案:

               博爱馆,让展览更有温度
  在江城博物馆,有一个博爱馆,关注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细心贴心服务,让他们也能够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
  博爱馆的展品设置别出心裁,可摸可听可触,充分满足残障群体的体验感;展品筛选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且专门经过残障者测试,方便特殊群体代入式、沉浸式体验;设计理念关注细节,用心贴心服务特殊群体;完善意见反馈机制,认真听取和吸收残障人士的建议,换位思考,创新展品设计。
  博爱馆的创新理念和设计细节,不仅丰富了一般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彰显了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让他们能够消除生理障碍,同等享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这是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和文化无障碍工作进步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文化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为全社会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精神生活的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总结推广博爱馆的经验,鼓励各个文化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路,倾听意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特殊群体更好地共享文化盛宴,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这篇材料的原文发表于《人民网》2020年1月15日,名为《视障也能“看”展览(解码·文化权益)》
我把原文被删内容列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人性化的设计和展陈,让他们也能够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
  “残疾人是一具特殊艰难的群体,需要分外关怀、分外关注。”全国现有残疾人大约8500万,与一般人相比,他们要参与文化活动总会面临很多障碍。
  怎么满足残疾人对文化的需求与憧憬?怎么让残疾人群体更便捷地享受日益繁荣的文化进展成果?
  它代表着博物馆无障碍化零的突破,也是文化无障碍化的初始步伐。
  “博爱馆设计的初衷,是提供便捷、舒适的公共文化空间,让视障群体在适当关心引导下,有尊严地自主参观。”
  保障残疾人的文化权益,除了在公共空间硬件环境上的无障碍,更关键的是观念意识上的“无障碍”。
不能因为参观人数较少、展品利用率低,就不去建设或不愿投入,只有建好用好配套好,关注残疾人文化权益的社会意识才会共同提高。残疾群体与文化场馆的互相“找不到”,说明了文化权益的意识有待培养、文化活动的宣传有待到位、享受权益的藩篱有待打破。这就需要文化场馆充分搜集残疾人的建议,并将其纳入服务体系。
  尊重和接纳残疾人,是保障他们文化权益的前提。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恰当帮助,让他们具备走进文化场馆的条件,有尊严地参与文化活动,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爱馆是一个起点,南博是一个缩影。期待这份关注与关怀,辐射到更多地方。

  试想一下:如果命题人不删上述内容,这道题是不是变得很简单?删掉以后,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就转移了,几乎都在概括博爱馆的做法,然而命题人的意图是要你评论这个做法,要看你的观点是否深刻,要能够讲到点子上,讲到格局上,以小见大。这才是命题人想看到的。如果大部分篇幅都在总结材料,那么得分肯定不高。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你写的这些词,什么人文关怀、人性化、共同富裕,那是因为你平时有积累,我平时没有这方面积累,我写不出来,怎么办?
  其实,即便你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只要你看懂了题目,把材料逻辑从宏观上捋顺了,也能用朴素语言写出一版不错的答案。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材料里涉及到“评论、观点”相关的内容找出来,然后做一个整合、改写:

  有一个专门为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设计。
  让弱视群体方便观看且有代入感。
  克服“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的问题。
  要改变以视觉为中心的参观感受。
  工作上还应当有更多更细致的换位思考。关注细节
  带给观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特殊群体可以有尊严、自主地参观展览,说明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按照这思路去想:
  我们国家的特殊群体、残疾人这么多,他们也想跟正常人一样去参观博物馆,去感受这些文化产品,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面临很多困难。博爱馆的做法解决了他们的难题,是一件非常好的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什么样的理念?这种做法和理念是不是需要推广,让更多特殊群体可以享受文化产品。

  按这个思路,可以写成以下的评论部分:

  众所周知,我国有大量的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相对于普通人,他们获得文化产品和服务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博爱馆在设置展览时,充分考虑到了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需要,积极创新,换位思考,关注细节,贴心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以视觉为中心的展览设置,克服了“用明眼人的视角来办无障碍展览”的难题,尽可能丰富特殊群体的感官体验,让他们能够有尊严、自主地享受文化成果。博爱馆的实践,彰显了文化为民理念逐步辐射到不同人群,为文化行业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爱特殊群体不应止步于一座博爱馆,我们应该积极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推动文化为民工作再上新台阶,辐射到更多人群。

  你看,是不是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答案,肯定超过那些通篇都在总结做法的答案?

总结干货

  1.看懂题意,知道命题人在问什么?
不要什么题目一上来就是概括、概括、概括,这是很多人,甚至是不少机构答案经常犯的毛病。网上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在概括总结举措做法,评价的部分占比很低,更谈不上深刻。

  2.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材料逻辑结构。
学习申论,要熟悉常用的阅读技巧,比如首位句、关联词、高频词,但是不能止步于技巧本身。简单的题光用技巧是OK的,但是复杂的题、创新的题,你就懵了。像这道题,光用技巧,只是去材料里找中心句、关联词、高频词,很难答出高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5

主题

5329

回帖

83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42
发表于 2023-1-20 1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这道题,大部分答案没有抓住重点,下面这道题大部分机构答案都是错的:

例2  2019浙江真题A卷
问题一 毛泽东《实践论》中说:“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运用这个观点,结合资料3,分析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20分)
要求:(1)对观点的理解正确,运用得当;(2)分析深刻,逻辑清晰;(3)字数不超过350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9

主题

5320

回帖

840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407
发表于 2023-1-20 11: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从典籍记载来看,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河水”。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专称”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汉代“漕渠”名称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说文》曰:“漕,水转谷也。”即通过水路转运粮食。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如唐杜佑《通典》记:“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

  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载,“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商业运输、贸易繁荣的河段。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相反“运粮河”一词在北方区城多用来指称漕运河流。明代正史文献虽亦称运河,但一些专书、地方志仍多用漕河之名。《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且将运河每一段河道都加上漕字,使之有“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之别”;后者则直接称运河:“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余里,又自京口抵杭州,首尾八百余里,通谓之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

  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我先给大家看一下在网上找到的2个答案,大家一起点评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163人事招考论坛 |Sitemap|网站地图

GMT+8, 2024-6-3 07:08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